战国策
汉刘向辑录,宋鲍彪注,元吴师道校注版本。

一、雅句妙词

  • 纵横恣肆,明畅通达
  • 臣为君不取也
  • 大臣太重者,国危,左右太亲者,身危。
  • 争名者于朝,争利者于市
  • 百人舆瓢而趋,不如一人持而走疾
  • 庭生蓬蒿,门可罗雀
  • 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,岂为人臣而欺生君哉!
  • 连衽成帷,举袂成幕
  • 善说者,陈其势,言其方,人之急也,若自在隘窘之中,岂用强力哉!
  • 大国之计,莫若后起而伐不义,名号不攮而至,霸王不为而立。小国之情,莫如谨静而寡信诸侯,则不祠而福,不贷而见足矣。——小国必当自强,否则终为虎狼所觊觎,不能长久也。另比当多附大国,广结盟友,如此虎狼必有所忌也。自强则人不欺,多交则有人救,古今一也。
  • 色与马取于今之世,士何必待古哉。
  • 江乙:以财交者,财尽而交绝;以色交者,华落而爱渝。
  • 驱群羊而攻猛虎。
  • 春秋高矣

二、生言僻字

  • 滥觞:起源,波及,泛滥。
  • 厹(qiu2)
  • 囿:蕃育鸟兽之所
  • 荒其志
  • 綦(qi2)
  • 殷,富,盛,美
  • 伉,敌,匹
  • 郢(ying3)
  • 府:文书藏
  • 库:兵车藏
  • 阴险倾邪
  • 斶(chu4)
  • 倨慢骄奢
  • 免冠,徒跣,袒肉
  • 外谗,内谮
  • 玑:珠之不圆者。
  • 淫逸侈靡
  • 狂昏痴懵
  • 专权擅势
  • 敢不听命,愿竭其忠
  • 弹丸之地
  • 三人成虎
  • 釐(xi1):同僖
  • 众口铄金,积羽沉舟,群轻折轴
  • 晋人伐虢,反而取虞
  • 冠盖相望
  • 然则奈何
  • 谨闻命矣
  • 则且奈何乎
  • 敬奉尊教
  • 图穷匕见

三、故典旧闻

  • 东西两周,同时而异地分治,非前后两代也,当以西周为正统,东周附于西周,与诸侯同也。
  • 靖郭君田婴,孟尝君田文之父也。
  • 养由基:楚之善射者也,百发百中。
  • 攻而不得,前功尽弃——适可而止,以免晚节不保
  • 女曰婴,男曰儿
  • 苏秦:引锥刺骨,合纵拒秦,封武安君。
  • 苏秦:嗟乎,贫穷则父母不子,富贵则亲戚畏惧。人生世上,势位富贵,盖可以忽乎哉!
  • 尸子:孝己事亲,一夜而五起,视衣之厚薄,枕之高下也。——孝己:殷高宗之子
  • 楚人有两妻者,人誂其长者,长者詈之,誂其少者,少者许之。居无几何,有两妻者死,客谓誂者曰:“汝取长者乎?少者乎?”“取少者。”客曰:“长者詈汝,少者和汝,汝何为取长者?”曰:“居彼人所,则欲其许我也。今为我妻,则欲其为詈人也。”
  • 公孙衍谓义渠君:中国无事于秦,则秦且烧焫(ruo)获君之国,中国为有事于秦,则秦且轻使重币,而事君之国也。
  • 秦王爱公孙衍而欲相之,甘茂之吏闻于道以告,而与王言:犀首告臣。令王怒于犀首之泄而逐之。——杀人无形也
  •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,行百里者半于九十,狐濡其尾。——皆言不能善终也
  • 夫江上之处女,有家贫而无烛者,处女相与语,欲去之。家贫无烛者将去矣,谓处女曰:“妾以无烛,故常先至,扫室布席,何爱于余明之照四壁者?幸以赐妾,何妨于处女?妾自以有益于处女,何为去我?”
  • 段产:我为宵行者,虽不为奸事,而狗自当吠我,愿君三思,莫因狗吠而疑我也。——处恶地不能自清,三人可成虎也
  • 应侯:范雎(ju1)
  • 文信侯:吕不韦
  • 武安君:白起,苏秦
  • 四宝:周砥厄,宋结绿,梁悬黎,楚和璞
  • 远交近攻,范雎之术也
  • 投之一骨,而群狗相龇,风俗贪鄙,见利而忘义也。范雎之策,犹适于今。
  • 淖(nao4)齿弑齐君,李兑亡主父
  • 范雎白起相斗,秦之哀,诸侯所喜也。起之死,皆雎之力也。
  • 白起:臣宁伏受重诛而死,不忍为辱军之将。
  • 圆囷,方仓
  • 韩非:知说之难而不能自脱,可以为骋说者之戒矣。
  • 松乔之寿:王子乔,赤松子,皆不死。
  • 甘罗:甘茂之孙
  • 齐威王:不世之主
  • 犬兔俱罢,各死其处,而猎者擅其功,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谓也。
  • 颜斶: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,无罪以当贵,清静贞正以自虞。——斶知足矣,归真返璞,则终身不辱。
  • 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,身且死,爵且后归,犹为蛇足也。——多攻伐而不加奖,不若守成而退。
  • 过颐豕视:不仁之相
  • 张仪:反覆诡诈之术,死犹未已,何善可称!
  • 齐王夫人死,有七孺子者皆近,薛公欲知王所欲立,乃献七珥,美其一,明日视美珥所在,劝王立为夫人。——狡哉,薛公。
  • 东海中有山,名度索,有大桃树,屈蟠三千里,枝间东北曰鬼门,万鬼所由往来。上有二神人,曰神荼,鬱(郁)垒,主治害鬼。故使世人刻桃画其首,正岁置门上辟鬼。
  • 才出万人曰英,千人曰杰
  • 冯煖(xuan1)收债,烧其券,空手而返,答曰:君云“视吾家所寡有者”而市之,窃以为君家所寡者唯义也,故为君市义。孟尝君大悦。
  • 冯煖: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,今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,请为君复凿二窟。—— 一者为文市义;二者使齐王复重孟尝而相之;三者立齐宗庙于薛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,无纤介之祸者,冯煖之计也。
  • 五戎:刀,剑,矛,戟,矢
  • 安平君:田单
  • 唇亡齿寒:赵之于齐楚也。
  • 狐假虎威:出自江乙之口,北方畏昭奚恤,实畏楚宣王也。
  • 江乙欲恶昭奚恤与楚王,而力不能,故为梁山阳君请封于楚。楚王曰:“诺”。昭奚恤曰:“山阳君无功于楚国,不当封。”江乙因得山阳君与之共恶昭奚恤。——江乙阴险之徒,然,此之诡计,于今犹效。
  • 陈轸去楚之魏。张仪恶之于魏王曰:“轸犹善楚,为求地甚力。”左爽谓陈轸曰:“仪善于魏王,魏王甚信之,公虽白说之,犹不听也。公不若以仪之言为资,而得复楚。”陈轸曰:“善。”因使人以仪之言闻于楚。楚王喜,欲复之。——以彼之道还之彼身,高!
  • 八尺曰仞
  • 彪曰:世之怀才抱德之士,陆没于时,若此骥者不少。——时也,命也!古今一也。
  • 豫让伏桥下,襄子至桥而马惊,襄子曰:“此必豫让也。”使人问之,果豫让。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;“子不尝事范、中行氏乎?智伯灭范、中行氏,而子不为报雠,反委质事智伯。智伯已死,子独何为报雠之深也?”豫让曰:“臣事范、中行氏,范、中行氏以众人遇臣,臣故众人报之;智伯以国士遇臣,臣故国士报之。”襄子乃喟然叹泣曰:“嗟乎,豫子之为智伯,名既成矣。寡人舍子,亦已足矣。子自为计,寡人不舍子。”使兵环之。豫让曰:“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,忠臣不爱死以成名。君前已宽舍臣,天下莫不称君之贤。今日之事,臣故伏诛,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,虽死不恨。非所望也,敢布腹心。”于是襄子义之,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。豫让拔剑三跃,呼天击之曰:“而可以报智伯矣。”遂伏剑而死。死之日,赵国之士闻之,皆为泣涕。——豫让之死,成己之名,成智伯之名,成赵襄子之名,死得其所也。豫子之失,乃天命也,非人力可为也。
  • 彪曰:襄子、豫子皆千载人也。豫子能报旧君,能厉天下后世之为臣。
  • 妇人死曰捐馆舍。
  • 以赵为木,赵未成材者,在无利刃以刻镂之也,今苏秦以利刃自荐。
  • 张仪说赵事秦,全在赵王之昏聩无能也,否则,张仪早死矣。
  • ”智者作教,而愚者制焉。贤者议俗,不肖者拘焉。夫制于服之民,不足与论心;拘于俗之众,不足与致意。故势与俗化,而礼与变俱,圣人之道也。承教而动,循法无私,民之职也。知学之人,能与闻迁;达于礼之变者,能与时化。故为己者不待人,制今者不法古。“——教与法,王者之器,制民之物也。处世当与时俱进耳。观时制法,因事制礼,各顺其宜,变通之道,方能长久。
  • ”以书为御者,不尽马之情。以古制今者,不达事之变。“
  • 胡服骑射:兵严而士用命,虽不胡服,其无成功?如其不然,虽易服变古,何救于败哉!——鲍彪所言甚是,成败之论,事后英雄,因事而成其说,非因其说而成其事。
  • “有高世之功者,必有遗俗之累;有独智之虑者,必被庶人之恐。”
  • “利不百者不变俗,功不什者不易器。”——慎以求变,稳中求进。
  • 食未饱而祸已及矣。
  • 触龙,谅毅以从容纳说而取成功,与夫强谏于廷,怒骂于坐,发上冲冠,自待必死者,力少而功倍矣。——鲍彪所言甚是,善献言者,必能先保身者也。
  • 冯亭:既卖其主,复又涕免其封,犹妓娼之从良,思立牌坊也。
  • 秦虎狼之国也,无礼义之心,其求无已,而王之地有尽,以有尽之地,给无已之求,其势必无赵矣。
  • 秦汉之前,右为尊。
  • 有覆巢毁卵,而凤凰不翔;刳胎焚夭,而麒麟不至。
  • 日月晖于外,其贼在于内,谨备其所憎,而祸在于所爱。
  • 周书:将欲败之,必姑辅之,将欲取之,必姑与之。
  • 乐羊:食其子而不露于色,非常人也!
  • 吴起:刻暴少恩亡其身,武力岂足恃哉。
  • 泽障曰陂,停水曰池。
  • 魏太子申:进则战死,退则罢黜,死尚留名,黜则丧家。
  • 周书:绵绵不绝,蔓蔓若何;毫毛不拔,将成斧柯。——前虑不定,后有大患。
  • 张仪恶陈轸于魏王曰:轸善事楚,为求壤地也,甚力之。左华谓陈轸曰:仪善于魏王,魏王甚爱之。公虽白说之,犹不听也。公不如以仪之言为资,而反于楚王。——移花接木,以彼之道还之彼身,妙计也!
  • 齐因楚而善犀首,燕赵楚因齐而善犀首,魏因四国而善犀首,狐假虎威之神笔也。
  • 策:策略,谋略也,谋士辩士所尽之言也,故国策全书所录皆战国谋士所献之方略,然国虽有别而时则难分也。
  • 令人之君处所不安,令人之相行所不能,以此为亲,则难久矣。
  • 夜行者能无为奸,不能禁狗使无吠己也。
  • 庸人固可示以事,而难以理谕也。——必事后而悔而不能见事于前。
  • 以地事秦,譬犹抱薪救火也。薪不尽,则火不止。今王之地有尽,而秦求之无穷,是薪火之说也。
  • 大王之地有尽,而秦之求无已,夫以有尽之地,而逆无已之求,此所谓市怨而买祸也,不战而地已削矣。
  • 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。——鸡口虽小,乃进食;牛后虽大,乃出粪。
  • 阿衡:官名,指伊尹
  • 豆饭藿羹
  • 堕千钧之重,集于鸟卵之上,必无幸矣。
  • 是韩以天下事秦,秦之德韩也厚矣。——韩岂无自知之明,滑天下之大稽!
  • 事之虽如子事父,犹将亡也。——此言是也。
  • 数战则民劳,久师则兵敝。
  • 天时不与,虽有清济、浊河,何足以为固?民力穷敝,虽有长城、钜防,何足以为塞?——在德不在险也。
  • 仁义者,自完之道也,非进取之术也。
  • 孟贲,乌获
  • 鹬蚌相争
  • 乐毅亦遭反间而奔
  •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,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也。
  • 说难:龙可扰而骑也,然喉下有逆鳞径尺,人有撄之,则必杀人,人王亦有。

四、慨而叹之

  • 鲍,元相与辩驳,隔世而谈,快哉斯言!东西周之论,至民国诸贤,方得盖棺之说,然亦不知真假矣。
  • 司马翦欲楚王向周君请公子咎为太子,左成谋之:请翦问周君孰欲立,翦可令楚王资之以地!——如此,一者知周君之意,二者留转圜之地。不直言己之所欲,而先取彼之所衷,以免两不相和,而为之所困也。
  • 诸侯分封,皆有周之公子入之,奇货可居,诸侯自然尽其力。
  • 周君告齐王最不肯为太子,恐最表不纳而心许之,若告于齐,则齐臆此乃周君之托词而实不欲立之,期齐却之耳。故周君愿立最,则告之以天下,此时最之取舍,天下共见,不得罪于齐也,亦免齐之揣测而误之。——此战国人心玲珑,尔虞我诈,两面三刀,各怀鬼胎,狡而无信,诈而不义,必三思而行,方不能做人刀枪也。国之相处,若伧父娼妇为邻,可笑可笑。
  • 周之羸弱,附诸侯而偷生,为诸侯所驱使,盛衰无常,岂不悲哉。又两周相倾,在乎一水一稻,“其微如此,其所争又如此,可不哀载”——大事记
  • 战国多有离间之计:赵之颇,牧,楚之伍得,燕之乐毅
  • 小国之道:依强而存,因时而易,因利而行,次之,引两虎相斗。
  • 今之诸国相交,同战国也,因利而合,因利而散,做事必瞻前顾后。
  • 以背信弃义得一时之利,何其浅陋哉。各国之君臣,贪利畏祸,鼠目寸光,为口舌之士所左右,可悲可叹。所谓谋士,多奸猾狡诈之徒。
  • 彪:战国之士,设心措辞,无不出于诈。
  • 莫远小国以强敌国,以小利诱小国为己用。
  • 施宝玉于大人,大人轻君;施于小人,小人无可以求;必施于穷士。
  • 彪之所言,若出吾口,可做百代知己。
  • 战国纷乱,错综复杂,国之存亡,委于旦夕,诸士之言,不可不慎。
  • 赧王之后,周统已绝,东周之谓,徒有虚名。
  • 商鞅,刻深寡恩,自绝于众人,岂能久乎?
  • 战国比三国,则精彩数倍,守国之难,变数之大,过之而无不及,步步盘算,权衡利弊,朝合夕畔,人君之困,谋士之机也。
  • 陈轸、樗里疾与张仪,两不相容
  • 辩者,以口舌取利,亦因口舌致祸也
  • 仪在魏,而阴事秦,战国之无间道也
  • 楚怀王之昏聩而贪小利,数为张仪所卖,而不能悟,终死不得其所。
  • “夫学者考订于千载之上,义理事征而已。岁月名字之差互者,当博取征验,而折以事理之是非,信其可征者。或彼此有据,则并存之可也。择焉不精,凭私臆决,妄诋前人,辄改旧文,何鲍氏之果哉。”
  • “宣王伐燕,孟子之所见也,《史记》所传闻者,安得据所传闻而废所见者哉?”
  • 邹忌,田忌:将相不合,邹忌亦是小人之心,倾险之徒,终走田忌而之楚。
  • 所养之士非所用,有不若无,慎择人用人也。士易得而难用也,倘士以财货为重,慕名好利之徒,岂可以称士乎?
  • 战国之说,相类甚多,道听途说,张冠李戴,相互附会,文皆记之,由后人取舍。殊不知,后人同作者之未见,所闻又后于作者,掺杂更甚,岂期后人能辨其真伪哉?我辈姑妄听之耳。
  • 苏子以三寸之舌,将两楚王玩转于股掌而成事,狡哉!又能玩转薛公而自保,智也。
  • 郁离子之笔法,拟战国策而作也。
  • 秦欲称帝,求齐拥之,并而为帝。齐若从之,则秦喜而天下怒,反之亦然。且先立齐为帝,秦可观天下之所向,天下畔之,则顺势而伐,天下不顾,则顺势自立,妙哉妙哉!
  • 甘茂,樗里疾,两贤而不能相容,况于小人乎!
  • 春申君无知无智,无断无谋之辈。知闲而不用,唯风言是听,终遭李园之祸也。
  • 西汉言战国事,已多舛误,况于今人乎?
  • 三晋灭智伯,范氏,中行氏。智伯没于利而昏于智,不能识人,自矜其能,终为韩魏所畔。
  • 谋士有可用不可用者,唯在君识人不识人也,有用之而亡,亦有不用之而亡,事后之语,渔樵皆能执其大端也。
  • 张孟谈:一家皆忠勇智信之辈,功成事遂,委而去之,是为上智。
  • 豫让: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——吞炭漆身,刺赵襄子不成
  • 战国策属文,已因历时久远,仅存片言只语,各成其说,有如摘录,不相贯连,恐为私人笔记,非史家之言也。
  • 国有忠义勇谋之士,赖明君用之而成事,所谓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  • 中山弱小,祸由天降,虽冤而可奈何?是故人必自强而后人莫敢欺也。
  • 国策史记等各执其说,年代本远,无辙可循,唯恼后人,无所适从,疑于后世,不得其初也。
  • 国策书战国之事,离其世有四百载,窥甲探简,能有几何,且其所录,另有舛误,待此书成,善谬更叠,演义纷沓,所轶其事,所亡其人,虚实莫辨,姑妄听之。
  • 楼缓,虞卿:各执一词,而不能面争,令君王首鼠两端,无所适从,王之不能用人,不能决断,可知矣。
  • 平原君不如孟尝远矣。
  • 诸人一闪而过,彼时左右时势之辈,而今唯片言只语。
  • 赵未战而自削地弱兵,非痴人不能用也。赵用或不用司空马,亡势必然,而韩仓小人速成其祸也。
  • 古人因忠义而弃性命,其风远矣。
  • 郭开害李牧,李牧廉颇同时。
  • 魏桓子图智氏之计:长其恶以树其敌。
  • “闲否之不知,用舍之不能,惑于游士之言,拱手以听之,孱昏甚矣。”
  • 魏之所处,交攻是非之地,必为战累,岂能久安?
  • 专诸刺王僚,聂政刺韩傀,要离刺庆忌
  • “所用而贤,则一人而足,不虞其专擅;左右参副,不虞其比党。使其不贤,则一人足以丧国,又况二三其众乎!”
  • 辩士谋臣,曲折周旋,经营算计,为国为己,一时之利,率不能成,非人力所能,殆天命也。
  • 大国主攻,忧为敌国所假借,攻之不可,不攻亦不可;小国主交,欲因强国而蔽己,交之不得,不交亦不得。诸侯之困,非为一事,各谋其利,不能一心也。世之交和,一时之取舍;世之攻伐,必然之事也。何哉?强而图霸,势之使然,弱而求安,岂可得乎?
  • 齐闵用人则信,然所托非人而害其国;燕昭用人亦然,而终成其事,岂燕昭圣明于齐闵哉?天命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