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波西格,实乃一个神经病人以骑行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的故事。从书名可知,希望能够在“无绪的精神世界–感性”与“规则的物理秩序–理性”之间寻求统一!

慨而叹之

  • “旅游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”——人生亦是如此,更应当关注沿途的风景,体验这个过程!
  • “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,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,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,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,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。”——世人大凡都是如此,看似忙忙碌碌,实则碌碌无为。那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?实际也没有几人可以参透,大家只是被人潮推挤着向前罢了。
  • “任何婚姻里摩擦都免不了,双方都没有错,但是都没有办法解决。”
  • “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,一旦想要求快,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,而想去做别的事。”——慢工出细活,切不可急于求成,欲速则不达!譬如看书,慢则多少能够记住些什么,一旦快了,则浮光掠影,最后一无所获。
  • “自然法则是人类发明的,就像鬼的存在一样。”
  • 人都是念旧的,用过的东西会沾染人的性格!
  • “此时此刻你所看到的世界,就是你所谓的事实,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世界,也是一种事实,不论他的表象如何。”——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看都有其事实,站的位置不同罢了。
  • “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,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,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。”——先入为主,感性优先,意识决定眼界。
  • 归纳法:由个别的经验贵南出普遍的原则;演绎法: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。
  • 科学真理不像教义一样永远存在,只能是暂时认定是正确的东西,总是受到当时当地的局限!要保持质疑的精神,任何被证明的或未被证明的,都应该存疑。科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!
  • 抛却感官认知,本体不会不改变!感知到的东西会因为感官不同而不同!
  • 康德:虽然所有的知识开始于经验,但是知识的累积并不是全出自于经验。
  • 感官所得到的讯息只能证实它的存在,但是这些讯息并不等于它,只有对感官的资料尽可能多的积累,才能最终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直觉概念,也就无限趋近于本体。
  • 再作者未揭晓答案之前,可以看出斐德洛也就是作者自己,一直跟自己进行对话,以期多重的人格可以达到在最终的妥协统一。
  • “原先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原则,只是人们把认为对的东西写下来,然后再回头看看是否有问题,如果修辞不对,可以再修正。”
  • 良质:作者认为良质就是道, “道可到非常道”,无法完整界定,一旦界定就会坍缩而是去本真。鄙人认为,对事物的评判,总是需要去学习界定的方法和要素,否则永远都是无知蒙昧。这个主动去寻求界定的过程就是良质!这个结果也必然是对本心的发掘,积极正向的一面!最后学会了界定,也就得到了良质的结果,这不是良质本身。
  • 不要想太多,不要盯着结果,做好当下,不让自己后悔,类似直销的鸡汤,但是很实用。
  • “你要面对的真正的机器是你自己,你的内在和外在并不是分离的,他们会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。”
  • 在抽象的字眼中嚼舌头,直接把人绕晕,不知是原作本是如此,还是翻译不精。部分章节翻译的着实不敢恭维,有点赶鸭子上架,强人所难了。也正是限于翻译的问题,直接导致无法能够很好理解作者的思路,以及其所有阐述的哲学问题,亦或是本人对哲学不太感冒,导致一知半解,最终对该书草草收场。